
正如炉子上沸腾的水壶,需不断蓄水才不至于烧干,我们享福的同时,更要多培福,未来才会有享受不完的福气。
供养和布施,是培福的最佳方式。《增一阿含经》云:能施众僧者,获福不可预计。《佛说诸德福田经》说:“出家弘圣道,愿度一切人,五德超世务,名曰最福田,供养获永安,其福第一尊。”
法赖僧传,续佛之慧命。因有僧宝,众生能闻正法,得遇解脱因缘离苦得乐。供养出家僧众是最殊胜的福田,有机会供僧,是第一等的福气。
僧田,就是僧人的“僧”,福田的“田”。什么叫僧田呢?就是“处众和同”,大众在一起能够有共同的理想,共同的目标。要“处众和同,敬顺无诤,互相恭敬”,顺着佛法一起去修,互相没有争执。不光嘴没有争执,内心也没有争执,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。
由于“恭敬供养,即获福利,故名僧田”。这个恭敬供养很有说法,怎么来恭敬?因为在八福田中有佛田,有圣人田,还有僧田。僧田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,特别是末法时期僧田尤为重要。为什么呢?因为末法时期佛不在了,所以僧既代表佛去弘法,又要解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,包括佛法的戒律,并以身示法。所以僧田就成为我们末法时期最重要的一个福田了,因供僧的福报才能获得真正的吉祥。
出家佛子的生活自律而清苦。他们每日闻钟而起,闻鼓而眠,笺响上殿,梆响过堂。二六时中,为众生离苦得乐而精进办道。在生活上,他们只保持最基本的衣食所需。
佛经记载: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在静坐时,看见一对七世都贫穷,名叫须达的夫妇。他们这一世更贫穷,住在黑洞洞的茅棚,每天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,以维持生命。
须达夫妇有一天在垃圾堆里,意外地捡到一块牛头旃檀(名贵的香木,世间上任何的香气都无法跟它媲美)。因为他们这一生当中还不曾吃过米饭,夫妇俩就用牛头旃檀换来了三碗白米。时近中午,夫妇俩就决定把第一碗米下锅,一尝米饭的滋味。
就在这个时候,佛对舍利弗说,须达夫妇已贫穷了七世,现在因缘成熟了,要舍利弗去到须达家化缘度化他们,改变他们贫穷的命运。
须达夫妇见到尊者来化缘,非常的兴奋,夫妇俩也自知过去未曾修福德,所以今日才落得如此穷困不堪,今天正是供养种福德的大好机会,千万不可错失,就将第一碗米煮成的饭恭敬地供养舍利弗尊者。
供养了舍利弗后,夫妇俩又将第二碗米下锅,二人正准备要食用时,佛又叫迦叶尊者前去化缘。夫妇俩见是佛的首座弟子来化缘,又很恭敬地将第二碗米饭供养了迦叶尊者。
须达夫妇供养了两位尊者后,心里既欢喜又舒坦地将第三碗米下锅,准备好好享受生平第一次的美味佳肴。饭刚煮熟,佛陀出现在须达家,夫妇俩见佛亲自来化缘,这种旷劫难逢的机会,即使要挨饿一整天也值得,于是真诚恭敬地将第三碗米饭供养了佛陀。
佛见须达夫妇一片真诚,看着须达夫妇说:「一切罪灭尽,百宝从地生。」剎时须达所住的茅棚充满了金银财宝。此时,须达夫妇也心解意开,得了净法眼藏。后来佛为他们说四谛法门,须达夫妇因而悟道、证果。
此外,《杂宝藏经·卷第四(五○)》记载,阿那律尊者以无所求之心,供养辟支佛一钵之食,而得人王、天王之福,最后成道证果。可知以清净恭敬之心供养三宝,不仅得福无量,更种下生生世世值遇正法、闻法解脱的正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