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月八日小慈问安
“人这一生,财富会时多时少,权势会有高有低,唯有德行,会伴随一生。”
——小慈
编辑 | 慈怀书院(ID:cihuaishuyuan)

《红楼梦》第一一七回也提到:“大凡做个人,原要厚道些。”
人到中年,越来越明白:厚道,才是对一个人的至高评价,也是一个人的顶级修养。
刻薄的人,往往会言语尖酸,行为自私,习惯苛责,容易得罪、伤害人。
长此以往,人气越来越差,好运和福气自然也就越来越少。
有个外号叫“赛商鞅”的人,是位老秀才。此人天性尖酸刻薄,喜欢吹毛求疵,处处挑人毛病。
翰林院编修钱敦堂先生去世后,他的门生弟子,自发为他置办棺材,照顾家人,处理丧仪,事事都处理得当。
对此,“赛商鞅”却说:“世间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好人。他们这么干,就是想博得一个古道热肠、扶危济困的好名声,这样方便以后结交权贵,为升官发财铺路。”
有一位穷人,他的母亲在路途当中去世了。身无分文的他,只能在路上跪求,希望大家能资助点钱,让他将母亲安葬。
这个人形容枯槁、声音酸楚。路过之人见状,纷纷起了恻隐之心,争先恐后帮助他。
可“赛商鞅”一看,不屑地说道:“这是借尸敛财。这个尸体未必是他母亲,还不定是谁呢。想靠这个装可怜来换钱?能骗别人,可骗不了我。”
还有一次,“赛商鞅”经过一座嘉奖妇女操守的贞节牌坊。
他仰过脸看了看,冷笑一声,说:“这是个富贵之家啊。她们家仆从多如牛毛,还能少得了风流之人吗?这事儿还得核实一下。我虽然不敢说她一定不是节妇,但也不敢随便说这人就是节妇。”
“赛商鞅”一辈子都是这样:眼里无好事,嘴里无好人。
这导致人人都怕他,躲着他,更没人敢请他去家里教书,唯恐被他“刻薄”一番。
最终,他只能穷困潦倒,悲惨离世。他死后,妻儿也四处流落,极为悲惨。
在现实生活中,其实也有不少像“赛商鞅”这样的人,尖牙利嘴,喜欢苛责,言语上咄咄逼人,行事更是充满戾气。
因为有时候,一句刻薄伤人的话,足以将别人推入万丈深渊。
而一次次伤人的举动,更会在人与人之间树起一堵无形的墙,将自己与他人,与世间美好隔绝开来。
刻薄的人,不仅是在撕毁他人的体面,更是在透支自己的运气。
没了身边人的支持,再厉害的人,都会被反感和怨恨压垮。
长此以往,人脉越来越广,口碑越来越好,未来之路,自然也就越走越开阔。
罗尔纲说胡适:“我还不曾见过如此一个厚德君子之风。”
这是因为,胡适心地善良,行事真诚,有情有义,待人宽厚。
从周围人的描述中可知,胡适一生为人厚道,说话和气,他几乎从不出口伤人,就算是别人对他言辞刻薄,他也不会怨怼。
北师大学潮之后,胡适的一次公开发言与鲁迅意见相左。
鲁迅公然嘲讽胡适,说他出卖灵魂,并且每每谈起,都嗤之以鼻。
据说,他甚至给鲁迅弟弟的信里,为鲁迅说好话,说“他只是性子急,其实没什么恶意”,言辞之间,充满宽厚。
因为针砭时弊,文章犀利,死后的鲁迅,被许多仇家报复,他的文学成就遭到否认,人格形象也被肆意践踏。
不想这时,胡适站了出来。虽然曾经鲁迅与自己交恶,但胡适还是不辞艰辛,为他奔走辩白。
后来,胡适更是不计前嫌,反复与商务印书馆疏通,最终帮助《鲁迅全集》顺利出版。
他的朋友遍布四方,他的美名有口皆碑,以至于在北京城流行起“我的朋友胡适之”这样的口头禅。
厚道的美德,能驱散不利,聚拢祥和,为自己带来好运,带来福泽。
这样,生命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动力,人生之路,也才能走得更远。
修心持身,做个厚道之人。生命的宽度,才会被无限拓展。
俞敏洪在《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》一书中,讲到这样一段经历:
有一次,一家培训机构派员工到新东方教室,给学生们发广告。
并且,这帮人总是赖到上课才走,给他带来不小的困扰。
4位老师全部罢课,400多名学生见状也闹起了退款,早已弹尽粮绝的创始人,一时被逼到绝境。
走投无路之下,这位创始人向俞敏洪道歉求助,希望新东方能帮忙把学生接走,并教完所有课程。
大度的俞敏洪答应了对方的请求,担心对方日后生活的他,还支持其继续招生,并承诺由新东方来解决上课问题。
俞敏洪的厚道,让对方感动不已。他们不仅不再闹事,还自发轰走了所有到新东方发广告的人。
而其他竞争对手得知消息后,也纷纷竖起大拇指,感慨:“俞敏洪做事还挺大气的”,并停止了暗中捣鬼。
得道多助的新东方,迎来了飞速发展,仅仅两年,新东方成为了行业中近乎垄断的存在。
收藏家马未都的“厚道”,是有口皆碑的。从业多年,他从不贪占“小便宜”,不“欺客”。
甚至有时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“占了便宜”,他还要在事后想方设法还回去。
有一次马未都和朋友住到了一位农户家里。在吃饭时,马未都注意到农户家的一张小炕桌,并出价买下。
结果后来经过专家鉴定,这张小炕桌的价值,远超马未都当时购入的价钱。
马未都并没有为此暗喜,反而特地让人给农户送了一笔钱,作为补偿。
正因为马未都的“厚道”,大家都喜欢与他合作,所以但凡有藏品,总是先想着他。
而他呢,也在众人的支持下,生意越做越火,越做越大,成了闻名的收藏大家。
以心换心,以德换德,长此以往,自然能收获延绵的福报。
唯有德行,会伴随一生,为我们的生命,提供丰富而长久的滋养。
所以,余生漫长,不妨怀厚道之心,做厚道之人,让厚道的美德,刻进生命,融入骨血。
作者:六月安夏,国学文化特约作者。本文系国学文化(gxwh001)原创,读国学文化,品人生百态。
朗读:一凡,广播主持人,喜马拉雅搜索“小城丹东的一凡”。愿用声音,陪伴你到达每个夜色阑珊。个人微信公众号:一凡倾听FM(ID:yfqtfm)。
12月8日20:15
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崔铭老师
做客【慈怀读书会视频号】直播间
与您分诗词偶像的真实人生
▼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,即可预约直播▼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