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有萌娃 | “爸爸,你上移的发际线,是咱家的福气啊!”

本文授权转载于公众号:耳朵里的博物馆

(ID:erduolidebowuguan)

和娃去博物馆,不懂找我!

上周末陪朋友和他娃看展时,发生了非常尴尬的一幕。
他娃在展厅里猝不及防一嗓子:“爸爸,古画里的人为啥和你一样秃啊?
展厅里很多成年人顿时停下了脚步,我把这辈子难过的事都想了一遍,才没笑出声来。
仔细一看,这位朋友的发际线的确越来越高,碰巧正在看画展,安慰他说到:别灰心,你看古画里的“成功人士”和你有着同样的气质。
这紧绷又明亮的发际线
《高逸图》唐 孙位
戴着帽子也遮挡不住
《五代南唐弄箫图卷》五代十国 顾德谦
有的摇摇欲坠
《兰亭修禊图》明 钱穀
有的根根分明
《摹宋人文会图》清 姚文瀚
风中挺立的“丸子头
是他独有的倔强
《人物图》元 佚名
若有若无的发际线
是我最后的坚强
《晋爵图》明 陈洪绶
光亮的脑阔都是相似的
浓密的头发各有各的造型
老父亲一想到娃做填空题
“How are you? I’m ___?”
答案呼之欲出
没想到孩子顺手就写了个“five”出来
不禁在内心咆哮:
孩子啊,成功人士的“秃头”可能是因为才华,
爸爸秃头是为了你啊!!
《人物屏-画册》清 任预
朵朵之前分享给大家的画很多,“秃”并不是一幅两幅的个例,出现在很多肖像画中。
肖像画是中国绘画各个门类中非常古老的一个画科,早期是帝王才能有的待遇。
但就算给帝王画像,好歹不多来上几笔吗?画秃了不会被拉出去砍了吗?
除了病理原因,古画里常见的“秃头”,可能与“相术”有关。
《历代帝王图》唐 阎立本
你有过这种经历吗?走在宗教景点附近时,有人冒出来,神神秘秘的要给你算算面相。
信当然是不能信的,但相术文化不妨了解一下。相术是道家文化的一部分。主要通过人的面部五官、骨骼等容貌特点,来推算判断人的性格、福祸、命运,是一种古老方术。
比如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相貌就很奇特:“隆准而龙颜,美须髯”。一位精通相术的人觉得刘邦长得很有前途,就把爱女嫁给刘邦,她就是后来的吕后。
《历代帝王真像-汉高祖》清 姚文瀚(传)
相比于在乎秃头,古人可能更在乎面容的“吉凶”。
万事不决,量子力学,古代很多说法,溯其源头都和阴阳五行有些关系,长相也是如此。
宋代有本《神相全编》,里面提到长相和宇宙万物的对应关系,额头对应的是“天”。
饱满、阔圆的“天”,是吉祥、贵气的面相。
古人又将面相分为“三庭”,眉梢到发际的部分就是我们常说“天庭”。画中人物看起来“天庭饱满”,有希望此人子孙昌盛、幸福美满的好意头。
画家在创作肖像画时,通常会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,有意的调整五官结构。所以为了凸显人物的“贵气”,会将发际线上移,表示“天庭”的宽广。
所以啊,四舍五入,爸爸上移的发际线,等于是为全家带来福气😂!
除了和“算命”有关,有些光光秃秃的头,还是一种夸张手法
比如罗聘这幅《丁敬像》,脖子和脑袋很不成比例,可能本人也没有这么“绝顶”,只是体现写意肖像画的夸张笔法。
那有没有人把“秃头”当做发型呢?也是有的。
一个是髡(kūn)发,这是辽、金、元男子的特有发式,髡是剃发的意思。契丹人会剃掉头顶和脑后的头发,只保留两侧。
《卓歌图》辽 胡瓌
另一个想必也是很多人看古画时的疑虑:有些孩子的头顶,头发也没比大人多多少。
在宋代的婴戏主题的绘画中,这个特点很明显。
《婴戏图》北宋 苏汉臣(传)
在古代,对不同年龄孩子的称谓,大多是通过发式来区分的。
九岁之前,披散着短发的孩童叫垂髫
十四岁之前,将头发扎成两个羊角辫的孩童叫总角
古代十五岁女子成年,将头发挽起来用发簪卡住称为及笄
古代二十岁男子成年,需要戴帽,则称为弱冠
陶渊明在《桃花源记》中写到的“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”,“垂髫”就特指幼儿。
古代民间认为婴儿的胎发出生时被污染,所以需要剃掉。于是“垂髫”这种发式,是只在脑门保留一撮或者几撮头发让其自然生长。
《灌佛戏婴图》宋苏汉臣(传)
在宋代的儿童题材画中,尤其是男孩子都能看到有不同程度的剃发。
《秋庭婴戏图》南宋 佚名
《扑枣图》宋 佚名
到我们现代,对于有些人来说,头发已经成为珍贵的“不可再生资源”。常年写稿的我,甚至为每一根都起了名字,写到这里时,伊丽莎白刚刚走了。
那脱发有没有好处呢?算……是有吧。

头发,且多且珍惜呐!

··

↓征订渠道已开启,欢迎小读者订阅↓

↑长按识别,到中国邮政订阅《意林·少年版》

今日责编:寒豆丁

微信编辑:寒豆丁

点/个/在看你/最/好/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