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有福气的家庭,往往都拥有这3个特征

辛弃疾在《清平乐》中曾写道:“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最喜小儿亡赖,溪头卧剥莲蓬。”

一个家,夏日里最温馨的景象,莫过于此,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。

家是避风港、加油站,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属;一个家越和睦温暖,就越兴旺有福。

最有福气的家庭有个秘方,那就是不翻旧账、不慕虚荣,不争对错。

不翻旧账

有这样一个故事。

古时候,有一对夫妻,小日子本来过得挺甜蜜的,结果因为一点小事,闹僵了。

一日,丈夫外出做买卖回来,忘了给妻子买胭脂,妻子生气地说,“你出发时,我曾反复叮嘱,你竟还是忘了。”

丈夫面有歉意,“夫人,我这实非有意,只是赶着回家,没来得及。”

妻子并不接受,“忘了便是忘了,又不是头一回,你上一次就忘了买发簪。”

丈夫一脸郁闷:“那都是多久的事儿了。”

妻子反驳,“反正你就是没把我当回事。”

夜已经深了,丈夫有些恼火,也说起了妻子过往的不是,结果两个人吵得面红耳赤。

最后丈夫抱着被子搬去了偏房,两个人一连好几个月,都互相不搭理。

翻旧账,翻出的是往日的不快,是曾经的伤痛,更是不原谅。

再好的感情,都经不起翻旧账,再好的日子,都受不了向后望。

《左传》有云: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”

一家人过日子,谁都会有出错的时候,解决一事,便释怀一事,唯有就事论事,才能相安无事。

家人之间,多记着点对方的好,多一些体谅,少提些过往、对错,彼此宽心相待,才能家庭和睦,万事顺意。

不慕虚荣

古训有言:“黄金本无种,出自勤俭家。”

有福气的家庭,都是很自律,他们远离虚荣,珍视当下,为自己和家人带来福气。

范仲淹就是如此。

他时常告诫后人:“钱财莫轻,勤苦得来;奢华莫学,自取贫穷。”

他不仅自己清廉节俭,是一代大儒,更教育子女不可奢侈浪费,要承袭勤俭家风。

有一次,儿子范纯仁结婚,和妻子打算用绸缎作婚房的装饰。

范仲淹得知后,非常气愤,把儿子喊过来训话:“我们家向来清廉俭朴,岂容你这般奢侈浪费,坏我范氏门风!你若将绸缎带入家中,我就当场把它们都烧了。”

范纯仁自知不对,立马认错,打消了念头,此后他生活中保持勤俭,官场上两袖清风,更官居宰相,深受百姓爱戴。

《增广贤文》中有言:“兴家犹如针挑土,败家犹如水推沙。”

不慕虚荣的家庭,父母深知“言传不如身教”,时刻以勤俭要求自己、约束孩子。

他们深扎根事业,勤应对生活,为一个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石,长此以往,自然家大业大,家兴业旺。

不争对错

主持人马东,曾在节目中讲过关于他母亲的一件事。

他的母亲已经76岁了。老人比较节俭,最喜欢做一件事,就是关灯。

只要屋里没有人,她就第一时间把灯关掉。

马东一开始就告诉母亲,一开一关会影响灯的使用寿命,一直亮着也费不了多少电。

但他发现,母亲每次都答应了,可没过多久就又把灯关上。

在他母亲的眼里,没人的时候,就应该及时关灯,一直亮着灯才是最错误的做法,而马东则恰恰相反。

如此以来,马东也不再和母亲争论谁对谁错,关不关灯都随母亲开心。

马东说:“节约用电已经成为母亲的思维定势,就算你告诉她再多道理,说再多遍不用随时关灯,她也改变不了自己过去积累下来的行为,那又何必再去争呢?”

一家人生活在一起,遇到分歧很正常,没必要争得面红耳赤,伤了感情。

最有福气的家庭一定是彼此理解彼此宽容的,最重要的并不是谁对谁错,而是不因为对错,消耗彼此的感情,搁浅了彼此的距离。

小事让一步,大事退一步,不争对错,才能和睦相处,彼此舒服。

对于一个家庭,最重要的不是富有,而是家人之间和谐美满。

每个人要先把自己的家顾好,叫作固本。把自己的后代培养好,传承好家风,这是长远的。

一辈子很长,也很短,愿你我都能经营和谐有爱的家庭,积累满满的福气。

来源:文章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侵权必删。
编辑:国学君
文章好看就点这里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