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|战成仁 诵读|李红

点击下方音频即可收听
说到青堆镇103岁(周岁)的“老寿星”张天富老人,我特别熟悉,曾多次去过老人的家里做客。老人百岁生日庆典时,曾与亲朋专程登门为老人祝寿。
张天富老人家住庄河青堆镇宝宁村下张屯。那是一座充满乡土气息的农家院,300多平的院落收拾得干净利落。特别是开春后,整个院子充满了勃勃生机,尤其是到了夏日,更是郁郁葱葱。
四间宽敞明亮的倒置房,窗明几净。张天富老人居住在东屋,每次见到他,都是笑容满面,这么大的年纪还能记住我的名字,甚是欣慰。
别看103岁了,但从老人的面相和举手投足,给人就是一个80多岁的样子。面色红润,口齿清晰,耳不聋、眼不花,老人十分文雅,颇有学者的风度。
张天富老人1920年出生于一个烧窑世家,祖辈传承着烧窑的技艺。上世纪三十年代,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,老人只读了四年私塾就辍学回家。15岁时,在家里开的“永顺窑”上干活。
老人告诉我,“永顺窑”当时在本地很有名,除烧制青砖、青瓦外,还烧制陶器。心灵手巧的张天富老人不但会烧窑的技艺,还传承了老辈的陶器雕刻和铜钱滚图案手艺。
如今,老人的家中还留有当年烧制的陶花瓶工艺品。庄河城、青堆、大孤山等地的一些古老瓦房和庙宇的屋顶上,如今仍可见到的“虎头影”、“二龙戏珠”等青瓦上的装饰品,大都是当年“永顺窑”烧制的。

张天富老人的这一生,也是不容易的。1938年,19岁的他就成家了,转过年成为村上的财粮,也就是会计,这一干就是十几年。解放后,他又当上了大队会计。
一路走来,张天富老人凭着高尚的人品,赢得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。他一辈子为人谦逊,善于助人,做了无数的好事。从老人百岁的生日庆典上,我已经感到了老人在乡亲们心目中的不凡地位。
在张天富老人居住的房间,放着一个四方小桌,桌上摆着水写布、水碗和毛笔。老人说,随着年龄大了,儿女们不让他干农活了,他就每天练毛笔字。练好了,老人再往纸上写。儿子张宝粟给老父亲专门刻了两个手章,老人写好后会端端正正地盖上名章。

说起张天富老人长寿的秘诀,因素很多,但老人饭后散步的习惯还是令人推崇的。前些年,老人每天在屯中能走上能好几里路,近几年腿脚不那么灵便了,但饭后还是在门前屋后溜达一会儿。
张天富老人的饮食起居很有规律,晚上看一会儿电视,九点多钟定会躺下休息,早上五点多就起床了,然后听听戏曲、老歌等,高兴了也跟着哼唱几句。老人不吸烟、不嗜酒,更不挑食。
老人特别关心国家大事,每天晚上的新闻联播几乎不落。老人说,“现在国家发展形势真好,中国越来越强大了,作为中国人自豪啊!”

老人有时还会借助放大镜读读报纸,别看当年读书少,但老人一直坚持学习,一般字都认识。
每晚睡觉前,老人还会躺在床上诵经,他说人要向善,要知恩图报,要有感恩的心,诵经可以让他身心通畅,消除杂念,善对万物,更重要的是修心养性。

张天富老人的室内,如果你不是从院落进来,你会以为是城里的楼房。城里楼房该有的硬件,老人屋子里几乎都有。漂亮的卫生间,安有坐便,地上铺有防滑砖……十几年前房子翻新时,儿子张宝粟专门为父母安装的。
而说起张天富老人的孙男娣女,那是个个孝顺。逢年过节,大家都会聚在老人家,四个儿女,加上小辈,一共三、四十人。
每年过春节,老人会像孩子般开心,会收到许多礼物,老人高兴得也从养老金里拿出一部分装进一个个红包,给晚辈们发压岁钱,真是其乐融融。

老人的儿子张宝粟与我是多年好友。作为一位民间艺人,张宝粟多才多艺,不仅喜爱书法、绘画、乐器,其篆刻、雕刻造诣更深,早在2008年,其雕刻项目就被列为大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因兄弟中排行老三,大家都习惯性称张宝粟为三哥。有人说,女儿是父母的贴身“小棉袄”,而对于张天富老人来说,儿子张宝粟就是他贴心的“小马甲”。
提起张宝粟,不仅当地邻里夸他孝顺,亲朋好友更是赞佩有加。定期给老父亲擦洗身体、按摩、理发,样样细心周到。而他的爱人沈宪英,更是没说的,对老人来说,那是天底下难找的孝顺儿媳。
十月胎恩重,三生报答轻。尘世间,父母的爱、儿女的孝,是最长情最动人的情感,走进张天富老人的家中,我们真正看到了什么是大孝。

李红,网名姹紫嫣红,幼儿教师,一个热爱生活的人,喜欢朗诵、唱歌、旅游等。生活中秉承着“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”的理念,始终着保持一颗平和、善良的心,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充满阳光,都能给人以快乐与温馨。
作者简介
战成仁:酷爱旅游、写作、摄影和赏石等。曾于《人民日报》《农村青年》《知音》等报刊发表作品千余篇,获大连市、辽宁省好新闻一等奖。出版过个人专集《走向耀眼的星座》《走向透明的星座》《心空花语》《蓝色的畅想》和《行吟庄河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