❖
中国人常常会夸人“有福气”,那怎么才算是“有福气”呢?按说,人生世间,没有灾殃祸患就是福。无奈太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,而是“心无厌足,惟得多求”、追名逐利,反而终日患得患失。
在佛教看来,有福气的前提,就是学会惜福。人不应一味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,幸福的关键更在于内心的清净、思想境界的提升。
弘一大师言:“我们即使有十分的福气,也只好享受三分,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;诸位或者能发大心,愿以我的福气,布施一切众生,共同享受,那更好了。”
以小小福气布施众生
为他人祈福也是一种功德
今天,自在君想同大家分享两位大师的惜福故事:
虚云老和尚
修慧必须明理,修福莫如惜福
当时,已是117岁高龄的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,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,跟大众师父们吃的一样。他老人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,我们现在想起,还记忆犹新。
云居山地势很高,海拔一千一百多米。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,经不起寒冷的空气,皮都发黑了,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。有一次,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,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,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。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,待吃过稀饭后,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。
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,心里感到很惭愧、很难过。从此以后,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了。事后,我们问他说:“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,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!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?”老和尚叹了一口气,对我们说:“这是粮食啊!只可以吃,不可以糟蹋呀。”
他老人家是很节俭惜福的,睡的草席破了,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。不久后,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,实在补无可补。我们就对他说想把草席拿到常住去换一张新的。那时,一张草席只不过是两块人民币左右,不料他老人家听后,便大声地骂:“好大的福气啊!要享受常住上一张新席子。”我们都不敢作声了。
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:“修慧必须明理,修福莫如惜福。”意思是修慧参禅一定要明白道理,道理就是路头。如果想参禅用功,但是路头摸不清楚,对参禅的道理未能领会,那么工夫便很难用得上了。
——绍云法师讲述
悟公上人
崇简习勤
悟公上人一生惜福持戒,爱惜福报。他曾题过四个字:崇简习勤。意思就是,人要崇尚简朴的生活,多做正确的事情。虽为多座寺院的住持,经手钱财无数,上人却不留分毫,悉作利他,平日里用度俭省,珍惜资源。
弟子们回忆起上人时说,上人如果今天要出门走一走,我们后面东西就要准备好。为什么?上人要开始捡垃圾了。他看这个塑料瓶可以用,捡回来,看到别人扔的破毛巾,捡回来洗一洗绑在一起做拖布。一张小小的餐巾纸,上人从来不会用一次就丢掉,用了,折一面,放进口袋,下次接着用。一张纸巾就这样折过来折过去,反复使用。
我们熟悉的一次性杯,上人就不喜欢,他说,哪里告诉你就一次性的,用两次、三次不可以吗?所以上人一次性杯子都不止用一次的,别人用过的,他也舍不得扔,把新的杯子套在里面,两个一起,杯子的质地就硬一些。就是丢了的纸杯,他也舍不得,捡回来,总能放个什么东西。各种各样,上人都能想出办法来。
爱惜物命,勤俭节约,上人的这些事迹,对于我们这些弟子来说,就是无声的教导。
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应当传承和弘扬,高僧师傅的惜福精神也值得我们敬佩,但是在现代社会中,我们可能无法像他们一样事事做到极致。
如果能在能力范围内保持一颗节俭心,珍惜我们今天吃、穿、用的一切,不白白浪费,就已经做的很好了。
2月20日(农历二月初一)以及2月27日(农历初八,释迦摩尼出家日),云祈福上普陀山,在慧济寺、普济寺、法雨寺、南海观音前为您虔诚祈愿。欢迎大家随喜参加,同沾法喜,共沐佛恩。
👇点击下图进入云祈福👇
写下善意的祝愿
一同带到菩萨面前
结缘,从云祈福开始
常与他人分享,也是一种功德
⭐祈福小建议⭐
做功德,得小福报;
回向众生,利益众生,得大善果。
(翻译一下)
祈福完成后,可以将云祈福分享给别人,当众生接受你的功德,他们也会成全你的功德🙏
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,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作分享之用。
如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
请私信小编,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。
普陀山旅游大小事,找旅游顾问就对了!
兔子 小渔 小林子 珊瑚
想要咨询哪位,就按住TA的二维码识别添加哦
舟山风景、舟山攻略,请持续关注视频号“旅游就要自在”~
第三十九期:《多彩岱山之灯塔博物馆~》
抖音号“普陀山自在旅游”同步更新
欢迎关注,两天一更
按个【赞】结个缘
按【分享】种善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