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碗里,藏着你一生的福气!

点击 “天悦名坊国学” 关注我们!

蔡澜先生有一本书,名字叫做:“碗净福至”。
碗净,寓意珍惜,是指对食物的尊重,对制食人的感恩,对自然赠予的敬畏。
如此,方能从每天的一饮一食中收获福气,从容而优雅地走完这一生。
大道至简,知行合一。最深沉的哲理往往蕴含于生活中的点滴,就如同在日常一餐一饭的不经意间,就隐藏着人一生的福报。
老话说得好:
“饭吃八分饱,健康活到老。”
碗净——味生:粗茶淡饭,养人生慧!
碗净——福至:惜以积福,俭以养德!
碗净——心平:恭敬持心,失正念
吃是一门大学问,用什么样的心态和姿势去面对食物,都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积累了福报。
碗净福至,我们的碗里,藏着我们一生的福报。
01
碗净,味生:粗茶淡饭,养人生慧
大千世界,纷纷扰扰,不过一碗人间烟火。
有一段话说得好:
“一屋两人,三餐四季,粗茶淡饭,平平淡淡。”
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。
食物,是芸芸众生与天地神灵沟通最直接的通道。
一餐一饭,一筷一碗,都会藏着你一生的福报。
朴素的食物,滋养身心。粗茶淡饭,沉淀智慧!
宋代词人黄庭坚在《四休导士诗序》中写道:
“粗茶淡饭饱即休,补破遮寒暖即休,三平二满过即休,不贪不妒老即休。”
粗茶淡饭最养人。
粗茶淡饭能养人,陋室竹屋可安身。粗茶淡饭,才是生活本真的味道,才是领略生命的滋味。
最清淡的生活中蕴含着真正的大道和智慧。
粗茶淡饭保平安,平是平静,安是安稳,这其中有真正的自在幸福,真正是生智慧不生烦恼。
现前社会每个人生活压力非常沉重,心理压力、精神压力、生活压力、工作压力,压得真的是喘不过气来。这么沉重的压力,身体如何会健康?怎么会不出毛病?
所以,身体常常感到不适,常常感觉有病痛,这是当然之理。只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的人,身体、精神毫无压力,他得轻安、轻松,他的生活随顺自然,当然健康长寿,健康长寿的秘诀就在此。
所以,真正聪明人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,决不是提升物欲的享受,提升物欲享受是往下坠落。
诸位细想,人生在世能享受什么?充其量不过是日食三餐,夜眠六尺,还能有什么享受?
《朱子家训》中有言:“饮食约而精,园蔬愈珍馐。”
所谓:良田万顷,日食不过一升;琼浆玉液,日饮不过一生。
人生在世,好好吃饭,便是惜福的开始。
我们无法改变环境,但是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。
好好吃饭,好好生活,能便能解决人生80%的问题。
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丰富时,无论外界的诱惑有多大,也引诱不了简单朴素的内心。
哪怕清贫简陋,也要过得风生水起。
02
碗净,福至:惜以积福,俭以养德
一个人的福报,往往是最先从饭桌上开始的。
《朱子家训》有云:
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
如今生活富裕,许多人觉得粮食没那么珍贵,养成大吃大喝的习惯,浪费不少资源,少了惜食惜衣的传统美德。
一粒米,看似微小,背后是无数人的汗水。
一顿饭,看似简单,背后是烹饪者的用心。
惜衣有衣穿,惜饭有饭吃。
良田万顷,日食一升。广厦千间,夜眠七尺。
人生在世,好好吃饭,就是真正的惜福。
作家林清玄的外祖母,一生清简。
平时,她从来不会剩一口饭,就连菜盘里的汤汁也会喝掉,甚至是米粒掉在了地上,她也会捡起来再吃掉。
之所以这么做,倒不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窘迫,而是老人家认为:
珍惜,方能积福;节俭,才能养德。
老人家不仅自己珍惜粮食,还要求晚辈做到:碗中不剩一粒米,吃饭不赶一时急。
在林清玄的记忆里,老人家活了八十多,也一直保持着身体的康健。
每当有人问及个中缘由,她总会说:
“活得久,可能是因为惜福吧,由于珍惜自己的福气,才能福寿绵长。”
老人家过世时也十分安详,没有受到一丝病痛的折磨。
或许,正是因为老人家一生敬畏粮食,珍惜福气,才获得福报,得以善终。
俗话说:
“人无寿夭,禄尽则亡。惜衣有衣,惜食有食。”
人生在世,福、禄、寿皆有定数。
一个人能吃多少食物,都是由福报决定的。
吃苦则了苦,享福即消福。
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,即便是亿万富翁,也没有资格去浪费。
纵有家财万贯,也会因浪费而用尽。纵有良田万亩,也会因消耗而折损。
上天最看不过的,就是人糟蹋粮食。今天浪费种下恶因,明天灾来需受业果。
其实,一粒米能到了你碗中,远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。
播种、灌溉、收割、打谷一个不能落下;
土地,水源,阳光、人力每个都需具备。
珍惜一粒米饭,就是珍惜背后的每个劳作、珍惜自然的每个赋予,也是珍惜我们自己的福德。
古语说:
“惜福福常在,随缘缘自来。”
不过分铺张浪费,懂得珍惜福缘的人,福缘也能常在你身边。
在这个时代,挥霍不再荣耀,节制才是美德。
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这不仅是提倡节俭,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教育世人要学会感恩。
北宋年间,汴京城外有一富家子弟,仗着家境富裕,生活颇为奢靡。他每顿饭都要吃各种馅料的水饺,为此家人重金聘请名厨为他制作。
但这少年口味刁钻,每次只吃里面的馅,将外皮吐出,家人只当他顽劣,也一笑了之。
十几年后金兵入侵,将汴京城洗劫一空。那个不经事的少年已成了中年人,此时他的家产散尽,亲人也在兵荒马乱中失散,早已不复当年的风光。
他一路跟随着逃亡的人群,无奈路途艰辛,习惯了锦衣玉食的他由于吃完了干粮,终于倒地不起。就在奄奄一息之际,一个老和尚将他背到寺里,给他熬了一锅面糊,这才获救。
他起身拜谢,老和尚却摇头道:“无须谢我,你方才所食,本就源自你家,此时不过物归原主而已。”
他不由得愕然,随后老和尚指着房后的一堆口袋向他说明原委。
原来当他还是少年时,奢靡之风已被众人熟知,这老和尚每天早上就守在他家门前的河边,将后厨洗碗倒掉的饺皮细心地收集起来,用清水洗净后再晒干,日积月累已堆满了整个房间,如今身逢乱世,老和尚用它救济了不少人。
他听完后,顿时伏地痛哭,羞愧不已。
饱食终日的我们,在某些时刻,已经少了对食物的敬畏之心。
袁隆平在一次采访中说:“每当看到有人在浪费粮食,我就难过到了极点。”
一粒米,一碗饭,看似微小,实则是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,饱时不觉多,饥时方嫌少
不浪费食物,不仅是素质,更是一种美德和责任。
谚语云:
“一粒米,千滴汗,粒粒粮食汗珠换。”
一餐一饭,一筷一碗,都会藏着你一生的福报。
积福不容易,败福一瞬尽。
03
碗净,心平:恭敬持心失正念
你对食物的态度,乃他人对你的态度。
吃饭无小事,修行下手处!
恭敬心不仅仅是对圣贤,对人、对万事万物都要生起恭敬心来,有情无情,你都要恭敬。
饮食是我们人生最需要、最厉害、最有权威的东西,你不恭敬它,这还了得!
古人有几句警世语:“美食意生贪,粗食心起怒。喃喃嗜饱满,殊不知来处。
今天吃的饭很对心意,吃完了心里却时时刻刻在留恋,希望每一顿都能有这种饭。这个念头是什么呢?是贪念
贪念是什么呢?贪念是折福报的第一利剑。
美食虽好,但是容易增贪心、贪念,所以吃饭时,莫要过分挑剔。“财色名食睡,灾祸五条根”,。
古人说:“人生一饭间,贪嗔痴悉具,智者当思维,莫为餺啜误。”
餺啜(bóchuò)两个字, 餺指美好的、好吃的东西,啜是好喝的东西。莫为吃喝误,误什么呢?误你这一生啊!

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风云人物,他善于从细节中洞察人性,在其著述《曾国藩家书》中记录了这样一件小事。
曾国藩在安庆镇压太平军时,一位远亲前来投奔。这位亲戚出身贫寒,衣着朴素,言谈诚恳,见到曾国藩时更是当面表示,愿意追随曾帅左右,不求富贵只图温饱。
几天后,曾国藩在营帐中为他准备了一桌宴席,席间两人侃侃而谈,从天下大势到征讨策略,这人的言辞句句犀利精准,曾国藩对他的表现很满意。
不料他席间的一个举动,引得曾国藩心中不悦,吃罢饭后,曾国藩叫人送了他一笔盘缠,将其打发了。
身边人大为不解,这个秘密直到后来曾国藩写给他弟弟的信中才被破解:“某家赤贫,且初作客,去秕而食,宁其素耶!吾恐其见异思迁,故遣之。”
原来这人虽然自称家贫,在吃饭时却无意间流露了一处细节:
只因军粮粗劣,他一边与曾国藩交谈,一边将米饭中的秕糠挑出,曾国藩由此断定此人心口不一,难当大任。
生命是由无数个细节的集合,你言行举止的细节决定着你的成败,珍惜节俭的态度不仅是在一钵碗里的事,更是体现在日常举手投足间的一件件一桩桩上。
惜福不只是碗里的事情
一餐一饭,一筷一碗,吃饭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与天地结缘。
而食物,永远是芸芸众生与天地神灵沟通最直接的通道。
吃葡萄时,可以把葡萄皮留给蚂蚁;吃苹果时,可把苹果皮扔到草丛里喂小动物。
吃完饭用水涮一下碗底的食物残渣,倒在植物的根部,植物也会欢喜。
我们用水洗澡、洗脸、洗衣服,要尽量地节约。我们今天的水多浪费一点,子孙就会少一点水。未来世界上最缺乏的,不是黄金、能源,而是淡水。
我们吃一顿饭,有些人就浪费很多纸巾,我们少用一点纸巾,是对树木的慈悲,也是对这个世界的爱。
“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,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。”
炊烟袅袅,人间自古和吃有关,一餐一饭,一筷一碗,吃饭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与天地结缘。
正是这样,我们的碗里,藏着我们这一生的福报!

莲花电加热艾绒坐垫

每天坐在“莲花”上,做功课、办公室、放家中都可使用

坐着就能享受艾草调理,驱寒湿补阳气,温经通络,让温暖和调理兼得!天气转凉,给父母和自己都备一个吧!

长按识别购买 ↓

转发分享弘扬国学文化,点亮在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