珍·尼尔森博士曾说:“孩童的两大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。”
真正富足的父母,并非拥有多贵的学区房、多贵的豪车,而是能否做到:
其实,当父母给的爱是富足的,便能给孩子富足的一生。
现在的父母都重视孩子的教育,买昂贵的学区房,找名师辅导……
小咪和老公每天下班回家已经很累了,但为更好地陪孩子,他们还是打起十二分精神陪孩子看绘本、唱儿歌、玩游戏……
三叔家的孩子,两岁多的时候,就可以从1数到100了。”
她看着自己的孩子,有些失落地说:“教了这么久,都已经五六岁了,还是啥也不会。”
很多时候,父母的“真心”陪伴都带有目的性,希望孩子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。
真正高质量的陪伴,不仅仅花时间陪伴,而是放下自己对孩子控制欲、高期待、高要求……真心看到孩子内心所需什么,想要什么。
当孩子写作业慢时,不批判,而是慢慢引导;当孩子成绩不好时,不谴责,帮助分析问题。
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可以接纳自己的所有,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的爱和真心。
而被父母接纳的陪伴时光,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。
卢梭曾说:“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因素是‘浪费’时间。”
浪费父母的时间,无目的、低期待地陪伴孩子慢慢成长,便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爱。

管理好情绪,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
在网上看过一位妈妈的故事:
这位妈妈说:“我觉得自己是个坏妈妈。”
她每次回到家,看到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,内心就有一股无名之火往上冒,老是止不住地冲孩子和老公发脾气,导致孩子有时会出现自闭的情况。
严重时,孩子见了她都躲着她,和她一点也不亲热。
其实每次对孩子发完脾气,她也很自责:“我很后悔,可我就是控制不了!”
一位儿童心理专家曾说:“孩子的感受,很多时候都是父母态度决定的。”
经常被父母怒吼,孩子便学会小心翼翼;经常被父母打击,孩子便认为自己天生愚钝,难以改变。
可悲的是,父母发火只是为了发泄情绪,但对孩子来说是极深的伤害,认为父母不爱自己。

《非暴力沟通》书中曾说:“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。它的核心是未被满足的需要。”
看似是孩子的行为惹我们生气,其实,根源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上。
例如,下班很晚回到家,看到孩子还是不写作业时,很容易就发火。
我们小时候写不完时,被自己的父母批评的恐惧感受,被深深印在潜意识当中。
等看到自己孩子如此时,害怕再次遇见曾经的恐惧感受,便用发火方式逃避,并理直气壮地告知孩子:“跟你说过多少遍了,早完成早休息,你怎么还这样?”
其实,这句话背后想说:“这不是我的错,都是孩子的错。”
有时,我们情绪的背后,只是为了掩饰自己曾经的痛苦罢了。
所有的关系,都是你和自己的关系,你不曾给予自己的,也无法给予孩子。
一段好的婚姻,不仅滋养自己,也给予孩子足量的爱和安全感。
后来,因为父母感情不和,经常吵架,她开始变得叛逆、爱上网,和妈妈关系非常僵。
她不愿意跟妈妈说话,上课也不愿回家,还跟男同学表白。
哈佛大学曾有一项研究,结果表明:“夫妻关系和睦,是孩子幸福成长的最重要条件之一。”
其实,父母相爱,是送给孩子最昂贵的礼物,比昂贵的学区房都重要。
爸爸只要在家,就会问妈妈喜欢吃什么。爸爸便上网研究菜谱,做给妈妈吃。
如果妈妈有超喜欢吃的东西,人再多,爸爸也会排队去买。
每次外出一起吃饭,爸爸先抱孩子,让妈妈先吃,然后爸爸再吃。
耳濡目染中,他3岁多的儿子也学会疼爱妈妈,给妈妈送睡前的牛奶。
因为父母的相处模式,是孩子最开始接触和了解爱情与婚姻的入口。”
父母恩爱的家庭,就是一个模板,会把爱传递到孩子未来的新家庭中。
如宫崎骏所说:“那些被深深爱着的人,往往更有力量。”
曾看过一个提问:“如果你有了孩子,你会如何养他?”
一条高赞回复:“无论你在物质上是否富有,在精神上一定要给足孩子。”
要想管理好家庭,首先把自己修炼成精神富足、有爱的父母。
然而,做父母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需要花精力不断修炼自己:放下自己的高期待,不断修正自己的情绪认知,学习处理夫妻间的冲突……
来源:十点读书(ID:duhaoshu)。原标题《精神富足的父母,是孩子一生的福气》。作者:江小羽,公众号:满妈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