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名童星惨遭亲妈家暴:一个有边界感的母亲,才是孩子一生的福气

家有儿女

少儿微教育一起助孩子快乐的成长

来源:尹建莉父母学堂(id:yinjianlifumuxuetang)

点击👇下方小卡片关注,加★星标★

01

“我20多了,还在被妈妈揍”

当一个20多岁的漂亮姑娘称自己被家暴了,通常人们第一反应是:“又是什么渣男干这种事?”

所以当看到童星出道的张兆艺(80、90后童年回忆《快乐星球》冰柠檬一角扮演者)发微博控诉自己被妈妈家暴时,多少有点不敢相信。

都已经是孩子的妈妈了,还要被自己妈妈家暴?这该是多么绝望窒息的感受啊!

而且“家暴”这个词用得也毫不夸张,自拍照里鼻青脸肿的她是被扔过来的椅子砸成这样的:

在极度崩溃的心态下,张兆艺写下了那一串让人心疼的控诉;

当情绪缓和一些后,她又赶紧删掉了原文,替打她的母亲辩解道:“每个家长都会有控制欲……还是要学会好好说话、好好沟通。”

她很温柔坚定地,不希望自己与上一辈的恩怨纠葛,被传递到自己孩子身上;

但她一言不合就动手的母亲似乎没想到这一层。

比不会好好说话更可恶且可怕的是,压根就不想好好沟通。

02

“想体验当皇帝的感觉?

生个孩子就行”

就在前几天,学堂收到这样一条留言评论:

“跟8岁的孩子不用多说什么,不准就是不准,立了规矩就执行。”

学堂老师和其他用户苦口婆心回复她:

“这招数在孩子小时候能短期见效,长期来看未必是好事。”

但这位妈妈就是坚定地认为一定要“管住”孩子,并且得出一个自己引以为豪的惊人结论:

“不听也得听,大人还治不了一个八岁的娃娃?”

治?怎么治?如果孩子就是不听,是不是最终也会用暴力去治他?

突然想起《圆桌派》里武志红老师说的一段话:

“你想体验做皇帝的感觉特别简单,生个孩子就可以了,想怎么对待都行,然后道德舆论与文化都可以说,父母这么做都是为了爱你。”

这样的父母打着为孩子好、爱孩子的名义,实际上只不过是图自己方便省事而已,除了让孩子从小就缺爱自卑,没有任何正面影响。

作家王朔在《致女儿书》中这样描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:

“小的时候是怕他们,大一点开始烦他们,再大一点是针尖对麦芒,见面就吵;

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,躲着他们。

一方面是觉得对他们有责任,应该对他们好一点,但就是做不出来,装也装不出来。

再后来,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……”

为什么和至亲的父母会走向这种悲催的关系呢?

究其原因,正是因为那种不体恤孩子,只要求孩子“服从、顺从、听从”的教养方式——

“我妈的字典里没有爱,那是她理解范围之外的事,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。”

在张兆艺回应妈妈家暴的那条微博评论区里,就出现了批量的“原生家庭大逃亡”现象:

“孩子不听话怎么办?

我是他爸(妈),还治不了他?

孩子就是不听话怎么办?

打一顿、狠狠收拾一顿就好了!”

于是,“先忍后逃”成了善良弱小、无法反抗的孩子们能想出来的最优解。

那些从小被威逼利诱着要求乖顺听话的小孩,后来也都逃不出两种命运……

03

“乖”孩子的两种命运
有的孩子,学会了讨好,总觉得自己的想法不重要,为了让他人开心,自己可以不断妥协和退让。
比如年少成名的蒋方舟,她曾经在《奇葩说》分享了自己“讨好型人格”的真实故事。
在一段两性关系里,当对方打电话骂蒋方舟,她竟然对着电话足足道歉了两个小时,内心很恐惧,但却不敢告诉对方:“你这样,我很生气。”
从小就顶着天才头衔长大的蒋方舟,同样也是那种人人都会夸的乖孩子,但这种“乖”,是被逼出来的,从两件事就可以看出来:
其一是在蒋方舟7岁时,母亲想要刺激一下女儿的写作能力,于是让蒋方舟的父亲配合着恐吓女儿,如果写不出来就会被抓走。
看到父亲将手铐铐在了自己的手上,外面还有警笛的叫声,蒋方舟害怕了,用了八个小时写出了六百个字。
母亲看到蒋方舟的作文后十分开心,决定以后加大对孩子写作方面的培养力度。
其二是母亲为了省钱几乎不给蒋方舟买衣服,直到13岁蒋方舟才有了一件属于自己的衣服,在此之前蒋方舟甚至都忘了自己是一个女孩。
为了能让母亲开心,蒋方舟会偷偷把早饭钱省下来,每天捡同学吃剩的残羹剩饭果腹。
即便早早就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,但蒋方舟后来的发展却收获了很多质疑,对于她自己来说,内心承受的巨大压力和不能做自己的抑郁,都让她难受不已。

有的孩子,是在专制之下,耳濡目染也学会了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。
《凉子访谈录》中,采访过一个叫鲲鹏的少年,他的爸爸对他极为严苛。
从一年级起,爸爸要求鲲鹏考试必须得到300分,少一分就挨一鞭子。
小时候常常被抽得皮开肉绽的鲲鹏,曾小心翼翼地试图跟爸爸沟通。
没想到爸爸只说了一句“你过来”,然后抬手就扇了儿子一巴掌。
鲲鹏父亲对儿子的要求就是必须绝对服从,可结果是,鲲鹏没有变成一个听话的乖孩子,而是得了重度抑郁加躁狂。
初中有一天妈妈开车接他放学,他忍不住开始自虐——用头撞挡风玻璃,挥拳砸车窗,直到鲜血淋漓……
他描述当时的感受是:“不觉得疼,就想一直撞下去,直到忘记成绩不好这件事,然而却怎么也忘不掉……
看到儿子做出这种疯狂的暴力举动,父亲依然没有醒悟,咆哮着要把儿子送进精神病医院。
好在妈妈挽救了儿子,带他去接受了专业的心理治疗,才帮他逐渐平复创伤。
写下这些故事的当晚,不知道是不是联想到什么,我做了一个噩梦:
梦里我还是个在教室上课的孩子,妈妈陪读,老师讲题讲到一半突然被妈妈打断:“老师,这道题我女儿没听懂,麻烦你讲慢一点再讲一遍。”
老师表示拒绝,因为要照顾全班同学的进度。
我小心翼翼扯扯妈妈的手,示意她不要说了,这样很丢脸,结果妈妈劈头盖脸把我骂一顿:“你个废物,我这么辛苦为了谁,怎么这么不听话……”
全班都用鄙夷的眼神看着我们,羞得我恨不得原地去世,最后一身冷汗惊醒了。
虽然不是真事儿 ,但这种被“爱”入侵灵魂的恐惧,真是刺骨又经久不散……
那些在各种各样情形下,真实经历过父母霸道专制噩梦的孩子们,心理阴影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吧!

04

比强迫更有用的“手段”
任何时候,不论是不是真心为了孩子好,专横霸道的方式,都不会收获想要的结果。
比如我妈特别爱看的一部电视剧《薛平贵与王宝钏》里,高门千金王宝钏和乞讨皇子薛平贵的故事曾迷住不少人。
王宝钏的爹表面上是为女儿幸福着想,更多是考虑到自己的面子,采取各种手段控制女儿,禁止两人来往。
结果却让王宝钏着了魔一样,一门心思非要嫁给穷小子,落得个苦守寒窑18年,最后还得和别人共侍一夫的结局。
如果一开始王宝钏的爹便沉住气,在底线之上遂了女儿的心愿让她去和薛平贵交往,女儿也许会有更多心思去换位思考,仔细权衡利弊得失,故事也许会是另一种走向。
我有位邻居阿姨,就碰上过这样的事,阿姨给女儿准备好了丰厚的嫁妆,就盼着女儿赶紧带男友回来。
女儿带男友回来的那天,阿姨老高兴了,准备了一桌菜,可席间几句话就问出了不对劲:“那个小伙子本人挺优秀的,但好像家人不怎么样……”
俩人已经谈了大半年,阿姨的女儿想要嫁妆筹备婚礼了,但原本想女儿早点结婚的阿姨却不紧不慢起来:“嫁妆我先不给你,你们再谈谈,如果谈了两年你们还是想结婚,到时候我绝不阻拦。”
阿姨没看上这个女婿,但没有简单粗暴要求女儿听话放弃,而是耐住性子等女儿自己看清楚。
那段时间我们跟阿姨闲谈的时候,她没少偷偷表达自己的担心,但几乎不怎么跟女儿念叨。
终于,阿姨的女儿渐渐发现了这个男人的问题——
因为当初举全家之力供他读书,这个男孩总觉得亏欠原生家庭,不论家人提多过分的要求他都满足,赚的钱几乎都贴给了父母哥哥,一个人养活了一大家人;可女朋友花几百块买点护肤品、买衣服,他却觉得太奢侈浪费了……
没有几个女孩子受得了这样,最后俩人一年多就分手了,阿姨总算长出了一口气。
这个女孩后来跟我聊过,说很感谢她的妈妈:

“幸亏我妈看人清楚,我才没往火坑里跳;

不过我更感激的是她没有直接阻拦,要是她当初强硬要求我必须分手,说不定我早就冲动上头,什么都不管不要嫁他了,那现在日子得过成什么样啊……”

你看——
“一刀切”要求孩子服从听话,往往会事与愿违,走向期待的反面;
而收起控制的触手,守好边界,相信孩子自己的选择判断能力,才能帮孩子走得更远。
这放到任何事情中都适用。
尹建莉老师说:

“家庭生活流畅,心理没有受阻的孩子,当然用不着“不听话”;快乐的孩子当然很少哭泣;被尊重的孩子当然凡事有主张。”

共勉。

〖欢迎转发、评论和点在看

推荐文章:

1.感染接近峰值!最意想不到的一幕,却出现了……

2.他的猝然离世,让“阳康”们震惊

陪你和孩子一起成长

转载自公众口尹建莉父母学堂(id:yinjianlifumuxuetang),教育学者尹建莉创始,1000万家长信赖。0-18岁孩子的教育问题,这里都有解决方案。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,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,请及时通知我们,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