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国藩:为人处世,悟透这十字天规,福气不请自来,人生少有灾祸

为人处世,悟透这十字天规,福气不请自来,人生少有灾祸。这十字天规就是曾国藩所总结的:“善莫大于恕,德莫凶于妒”

在去世前的一两年,曾国藩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,所以,对自己人生经历、成功途径开始进行总结。在给兄弟、心腹、子女的家书中,所提及的都是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。曾国藩警告子女,为人处世,应当以恕立德,以恕待人,这是做成大事的不可或缺的素质,也是人生的福气所在。相反,心胸狭隘,心怀嫉妒,则是招祸的一大根源。总结起来就是这十个字:善莫大于恕,德莫凶于妒。

为人处世,“恕”字尤为重要,“妒”其实也是它的反面延伸。不仅是曾国藩,孔子也认为要一以贯之,但“恕”字却不易做到,它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很高要求,一般人很难达到,即便是曾国藩,也是修炼多年,方有所成。相反,和曾国藩齐名的左宗棠,在“恕”字上就差点火候,这可以从曾、左二人的关系中略窥一二。

攻占金陵“幼天王事件”发生后,曾国藩与左宗棠彼此不通书信。待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出征西北,曾国藩以两江总督负责饷源。左宗棠担心曾国藩掣肘, “败我功也”。事实上曾国藩为西征筹饷,始终不遗余力,又选部下最精之兵、最强之将刘松山部助战。

左宗棠不肯承认曾国藩的襄助之功,反而在接见部将时总骂曾国藩。他的部将许多都是曾国藩的旧部,私下里议论说左宗棠与曾不和就算了,何必要在他们面前反复唠叨呢?何况又多属强词夺理。所以,当左宗棠询问部下为何人都称“曾左”而非“左曾”?有人直言:“此乃曾公眼中有左公,而左公眼中无曾公之故也。”简而言之,也就是曾国藩能做到一个“恕”字,而左宗棠却做不到。

左宗棠对曾国藩不满,与他们的性格差异较大有关,左性情刚烈,曾则懦缓。但从这件事中,可以看出左宗棠的“恕”字功夫还差得比较多。

曾国藩虽与左多有不和,却从不背后诋毁,要能克制自己的妒忌,逢人则赞左为天下第一流人物,认为其刚强由于天生,常人不可及,所以能有扫荡寰宇的气势,成盖世之功。就是去世前,他还特嘱李鸿章要与左并肩处事,称左实是人间一奇男子。

“妒”是“恕”的另一个障碍。曾国藩指出,没有比嫉妒更凶险的德性:自己没有建功立业,就妒嫉他人办成大事;自己若没有亲密无间的朋友,就妒忌别人得道多助。如果势力和名位不相上下,又害怕对方对自己构成威胁,因而滋生恶念。自己没有好声望,就妒忌别人名望显著;自己没有贤能的子孙,就妒忌别人后代人才辈出。为争名而日夜忙碌,为争利而东西奔走。只图自己一人的荣华,不惜诬陷他人。听到别人遭灾毫无同情之心,反而幸灾乐祸。问他为什么这样,他自己也不知道缘故,其实,这都是因为嫉妒。

“善莫大于恕,德莫凶于妒”,曾国藩在《忮求诗》里反复强调凡事退让一步,留人余地,给己方便。忮就是嫉妒,他还曾说:“余生平略涉先儒之书,见圣贤教人修身,千言万语,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。”在给儿子的遗嘱中,曾国藩也要求儿子把“不忮不求”作为自身修养的主要内容,痛下工夫,做到心地干净,其实,重点也就是戒掉一个“妒”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