翰墨飘香迎新春,童写春联福气临

翰墨飘香迎新春,

“童”写春联福气临

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的“桃符”演变而来的。
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的“桃符”演变而来的。桃符(即桃梗)是桃木刻成的。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,一年一换。

贴春联的习俗,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。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,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,他突发奇想,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,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,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。这两句话是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。上一句的大意是: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。下一句的大意是: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。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。宋代,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,叫“春贴纸”和“春联”。这一习俗起于宋代,在明代开始盛行,到了清代,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。春联,又叫“春贴”、“门对”、“对联”,它以对仗工整、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,抒发美好愿望,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。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,但必须相等。春联是人们过年的重要标志。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,意味着过年正式拉开序幕。每逢春节,无论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,辞旧迎新,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。

民间口耳相传,之所以会在春节时,家家户户大门边都要贴上春联,与《山海经》有一定的关系。

据说,古代有两位守护神,这二位神祇分别叫做神荼、郁垒。每逢正月,地府就会飘荡出无数鬼魂。如果这些鬼魂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,神荼和郁垒便会把它们捉住,送往地府。

所以,这两位守护神有着镇宅保平安的寓意。

春联,把美好的祝福,一笔一画,付诸红纸上。

撕掉旧年的春联,贴上新年的期盼,让喜气一点点蔓延开来。

熹平美术馆特邀约小小书法家们一起书法节日对联

中国书法,秦汉至今,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艺术瑰宝。一行行俊秀苍劲的书法,一句句墨香四溢的语句,饱含幸福吉祥、寄托美好希望。

对“年”的期盼与祈福,是千年延续的文化传统,亦是每个中国人身心眷恋的情感记忆。

一千多年前的春节,王安石写下:

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

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

无联不成春,有联春更浓。

孩子们挥毫泼墨

书写春联及“福”字

“春”字门贴

展示书法学习效果

表达对新春的祝福

少儿“迎新春·写春联·送祝福”,高老师教授孩子书法知识,一起表达美好的新春夙愿!
为孩子讲述了春联的来历、结构、种类,通过讲解孩子也提高了学习兴趣,更加积极参与进来教授横竖撇捺写法,以及毛笔字的注意事项,共同与孩子参与写春联活动。

新年即将到来,结束了上一年的奔波与劳累,终于迎来了2023的新篇章,今年我们将不负众望,继续一路前行,散发光芒,在此,熹平美术馆祝大家新年快乐,宏兔大展!!

写完作品带回家~~~

HAPPY NEW YEA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