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话说,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。一个家庭能否永葆昌盛,取决于好的家风家训的代际传承。
我认为,这里所说的“不做三事三代旺”,意思是告诫人们要恪守正道,懂得进退,有所为有所不为。
唯有如此,才能福荫后世子孙,家业发达。
至于说具体指的哪三件事,可谓是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,各有各的道理。
有人认为是:“不做保,不做中,不做媒”。
为什么有这种荒唐的说法呢?
其实就是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,明哲保身的思想在作祟。认为这样,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纠纷,以免给后人惹下祸端。
对于这种消极观点,我并不敢苟同。
在过去,做保做中之人,大都是德行卓著的士绅名流,是人们信赖与敬仰的群体;若是人微言轻之辈,恐怕连做保做中的资格也是没有的。
再者,将做媒与家道败落连在一起,更是令人有些匪益所思了。
大家知道,男婚女嫁,那可是人生头等大事。说媒的,一手托两家,大都是热心肠的人,而且阅人无数,有丰富的社会经验,为得是东成西就,缔结一段美好姻缘。
用老话说,这可是积德行善的大好事,人家感激还来不及的,怎么会祸及后人呢?
那么,为护佑家庭永续昌盛,到底哪三件事不能做呢?
我个人认为:一是不能做缺德事。二是不能做溺爱事。三是不能做无信事。
01.不做缺徳事,多行善举,福气自来。
司马光家训有道:“积金以遗子孙,子孙未必能守。积书以遗子孙,子孙未必能读。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,以为子孙长久之计”。
《易传·文言传·坤文言》中也有: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恶之家必有余殃”的论断。
由此可见,古人认为积德行善是荫泽后世的最好风水。
历史上,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。
烟台栖霞的牟氏山庄,自明末清初延续四百余年,祥和兴盛,运势不衰。
期间,历经岁月沧桑,乱世纷扰,从没有遭遇过什么大的祸患。
牟氏山庄之所以有如此福报,是与其自先祖建庄起始,所奉行的乐善好施家风分不开的。
这也是社会各界敬重牟氏山庄的重要原因。
据说,兵荒马乱的年代,就连打家劫舍的强盗,也深为牟氏山庄的善徳所感召,从不滋扰,并且礼遇有加。
02.不做溺爱事,注重教化,方为首要。
晚清名臣林则徐曾经说过:“子孙若如我,留钱做什么,贤而多财,则损其志;子孙不如我,留钱做什么,愚而多财,益增其过。”
然而,现实生活中,许多人对此并不理解。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聚敛财富,认为这样做就是造福后人,子孙后代便可永享富贵,高枕无忧。
其实,这种作法是大错特错的,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,遗害不浅,
古往今来,凡是溺爱子孙,家风糜费的家庭,哪怕是家资万贯,也难逃富不过三代的命运定数。
晚清著名洋务买办盛宣怀精明干练,敛财手段非常人可比,一生积攒下来的巨额资产,富可敌国。
可他死后,其子盛恩颐却是典型的败家子,吃喝玩乐,样样精通,就是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德线。
这个旧上海滩的富二代,整日里花天酒地,挥金如土。有一次赌博输了,竟然将一百多间房屋拱手让人。
谁也不会想到,曾经一掷千金的盛恩颐,最后竟然是穷困潦倒,饿死在自家门前,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。
正如《桃花扇》中所唱的那样:“眼见他起高楼,眼见他宴宾客,眼见他楼塌了”。
“其兴也勃焉,其败也忽焉”。转眼便是一场空。
03.不做无信事,内不欺己,外不欺人。
为人处事,贵在一个“诚”字。
人无信而不立,人无诚则不交,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,也是我们每个人修身立德的基石所在。
荀子说:“天地为大矣,不诚则不能化万物;圣人为智矣,不诚则不能化万民;父子为亲矣,不诚则疏;君子为尊矣,不诚则卑。”
晚清中兴名臣之首曾国藩,一生重在家风家训的培养,不仅自己做到相见必敬,开口必诚,而且还要求兄弟子侄“须有一诚字,以之立本之志”。
若是做人不讲信用,为了攫取不义之财,不择手段,极尽坑蒙拐骗之能事,也许会得逞一时,终究有露马脚的一天。
即使没有现世报,也必将祸及子孙。君不见,因果轮回,拭问又有哪个能逃脱?
综上所述,我认为“不做三事三代旺”这句俗语,不失为劝人恪守道德的警世箴言,是值得大家思考和自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