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环耳钉等各种耳饰是现代人最钟爱的装饰品之一,尤其是对于当代绝大多数女性而言,家中的此类装饰品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,更有甚者,会在自己的耳朵上打穿多个耳洞,以此来彰显另类和个性。殊不知这种装饰行为是从宋朝开始的,在此之前,耳洞通常代表着女主人在家中的身份和地位,切不可随意乱扎。
在我国早期的封建社会,一些身份尊贵或者家境殷实的男子在婚配方面比较自由,不少人都过着“三妻四妾”的生活,然而在所有妻妾群中,只有正室夫人才不打耳洞,这是一种殊荣,更象征着在家中的地位。
有学者认为,在唐朝以前,耳饰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身份被降低的象征,尤其是在夏商时期,只有身份低贱和“以舞降神”的“巫”才会佩戴耳饰,因此周朝以后,未出阁的姑娘绝对不会提前打耳洞带耳环,只有在上花轿之前或是出嫁之后,确认了自己是侧室的身份后才会打上耳洞佩戴耳环耳坠。
据考证,这样的习俗除了关乎于身份之外,还与中医观念及养生之道有关。中医认为,耳朵与肾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《黄帝内经》中记载,肾气通于耳,通过观察耳朵的细节,就可以判断肾中精气的盛衰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一观点在现代医学上得到了证实,研究发现,胎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,肾细胞和耳细胞来自于同源的“近亲”细胞。
在古代,原配夫人通常与丈夫的年纪不会相差很大,双方的体力和精力相等。而丈夫在迎娶更多的妾室时,年龄已经逐渐衰老,甚至到了中晚年时期,而此时妾室正逢青春盛年,精力与需求要远远高于丈夫,为了缓解这种精力上的落差,才在女子的耳垂上打上耳洞,以此破坏肾气,达到宣泄精力的目的。
同时,耳饰时常会打到女子脸上,以此来提醒女子时刻应该恪守本分,在品行上约束自己。这一风俗直到宋朝才被打破,宋朝之后,耳饰彻底摆脱了与身份相关联的命运,普遍成为了寻常女子的装饰和点缀之物,尤其到了清朝,女子有“一耳三钳”的习俗。
到了近代,耳洞与耳饰早已经成为了再寻常不过的审美选择和个人主观意愿,不过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,耳洞还是越少越好。


扫码添加小编回复“礼品”
前50名包邮随机送《礼品》一份



扫码添加小编回复“礼品”
前50名包邮随机送《礼品》一份